福建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七篇

抢抓机遇 努力建设新福建

——一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 

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,希望福建抓住机遇,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,努力建设机制活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新福建。这是福建发展的新定位、新要求,也是加快福建发展的新目标、新任务。福建发展,正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;各项工作,需要围绕这个总要求,凝神聚力,只争朝夕,努力建设新福建。

建设新福建,涉及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方方面面,要求明确,内涵丰富。机制活是根本保障,机制一活,气象万千,全盘皆赢;产业优是重要支撑,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带动,经济增长将成无源之水;百姓富是根本目的,彰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宗旨;生态美是更高要求,关系到发展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。机制活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生态美,四者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,如车之四轮,并驾齐驱,方能驶向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。建设新福建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,既切合福建发展实际,又顺应人民群众期待,为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,指明了前进方向,提供了重要遵循。

建设新福建,前提是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、效益、结构、环境的关系。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,特别在现阶段,我省经济总量还不够大、产业还不够强,做大总量是加快发展的首要之义,是最为直接、尤为紧迫的任务。从长远看,实现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,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,是不可能实现的。但是,我们追求的速度,是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,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。这样的速度,不是只有单一的快,还要在快中看好;也不是只有单一的大,还要在大中求强。尤其在当前,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经济提质增效任务更为艰巨而迫切,关键要把改革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些,向产业优化升级要动力,向强化创新驱动要活力。

建设新福建,是中央赋予我们的新使命,也是我省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。面对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所需,顺应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之所盼,我们唯有当仁不让紧紧抓住这个机遇。抓机遇,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,福建既有条件,也有优势。中央对福建发展高度重视,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支持政策;我省在生态、台港澳侨、海洋、民营经济等方面独具优势,发展潜力巨大,作为空间广阔。只要抢抓机遇、用好机遇,我们完全有信心、有能力将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,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,保持较快而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,增大总量,壮大实力。

机遇稍纵即逝,发展时不我待。站在一个新起点上,我们唯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,把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内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,将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、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与省委部署要求结合起来,精心谋划,积极作为,扎实推进,方能将蓝图变为现实,让机制活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新福建,早日呈现于世人面前。

 

日期:[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]

-- 要闻 --

版次:[ 01 ]

 

 

推进产业优化升级

——二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 

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,建设新福建,要强化产业支撑,优化产业结构,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。

福建要催生“新”局,产业之“优”是重要支撑。近年来,我省以升级淘汰落后,以改造代替关停,围绕载体平台建设与配套能力提升,筛选培育了一批关联度大、主业突出、创新能力与带动力强劲的行业龙头企业,形成龙头引领、链条延伸、集群共进的局面,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升。尽管如此,我省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偏轻、集中度偏低、整体竞争力偏弱等问题,不容忽视。建设新福建,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,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,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,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,我们既有条件,也有优势。我省在自然资源、人文资源、人力资源等方面独具优势,握有一手“好牌”;经过多年蓄势发展,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产业布局日趋合理。只要抓住宝贵时机,完善和提升工作思路,加快创新体制机制,转变发展方式,调整经济结构,就能把“好牌”打成“好局”,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
推进产业优化升级,必须充分重视大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。我们应当统筹各方资源和要素,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;追踪科技前沿,着眼制高点,着力引进体量重、有核心技术与市场优势的大项目、好项目,利用其带动作用,形成一批聚集强度高、关联性强、产业链长的产业集群。同时,立足区域实际与产业长远需求,筛选和培育龙头企业,强化支柱作用,使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中担当更多责任,贡献更大力量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,在着力推进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提升发展的同时,结合产业发展现状,升级改造传统产业,使其新型化;要放眼未来,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,使其规模化,通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,打造福建经济升级版。

创新驱动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引擎。目前,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逐步衰减,迫切需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向创新要活力,向创新要动力,向创新要出路,向创新要效益。为此,我们要下大功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,通过加大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,构建产学研融合的体制机制,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,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和根本支撑,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、更加优化的方向转变。企业既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,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。我们要落实好相关政策,推动服务平台建设,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坚持强化技术研发,推进人才队伍建设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。

建设新福建,需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我们应当抓住一批具有规模效应、创新能力的产业龙头,大力推进其优化升级,发挥其乘数效应,为加快福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。

 

 

日期:[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]

-- 要闻 --

版次:[ 01 ]

 

 

坚守生态保护红线

——三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 

生态优美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。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中,反复强调加强生态保护,指出不能因加快发展而损害生态环境。这是一条红线,也是不可跨越的严格底线。

优质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。当年,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。十多年来,我省按照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制定的“建设生态省”战略,一任接着一任干,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,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促进的良好局面,清新福建已成为我省宝贵的形象和品牌。对此,我们需要精心呵护,倍加珍爱。

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福建发展的生命线。但是,生态环境又有其普遍的脆弱性,如果不能加倍珍爱、精心呵护,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。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,资源约束趋紧,环境压力加大。正因如此,我们必须将生态保护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,不能突破的底线。在加快发展进程中,无论发展什么产业,无论进行何种建设项目,都要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;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始终保护好生态环境。也只有这样,发展才是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,才更有动力、更有后劲。

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,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同样不是我们的目标。既要金山银山,又要绿水青山,这是一个“鱼和熊掌兼得”的难题。如何破题,如何实现?答案只能是:通过调整经济结构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,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。首先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,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,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、绿色方向发展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;完善技术创新体系,促进节能环保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。其次要促进能源资源节约,突出抓好重点领域、重点单位节能,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;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。

保护生态环境,制度是根本保障。近年来,我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,包括对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取消了地区生产总值考核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、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等,对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,我们仍要继续加大创新力度,扩大成效。同时,我们也要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,明确各级政府、各行业以及资源开发单位、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,对于失职、渎职,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、造成严重后果的人,依照法律法规予以严惩。建立科学、合理、有效的执法机制,坚决克服并纠正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,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现象,维护环境法治的统一和尊严。

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,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大事,是关系人民福祉、关乎福建未来的长远大计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,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,自觉地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,让福建的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,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,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

 

日期:[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]

-- 要闻 --

版次:[ 01 ]

 

 

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

——四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 

习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,培育发展动力,激发社会活力,凝聚社会合力,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,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,扩大开放。

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,是建设新福建的关键一招。

历史已经证明,福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,因改革开放而兴,三十多年来,正是秉承爱拼会赢、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,全省人民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,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,走出一条富有福建特色的发展之路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,成就福建之繁荣进步的现实。如今,站在新的起点上,建设机制活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新福建,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,开启解放思想的总闸门,创新体制机制,激发内生动力,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,让创富源泉充分涌流,把社会方方面面释放的能量,汇聚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,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。

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,就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各项工作,不断取得新进展。要着力优化市场、生态、开放、社会“四个环境”,增添发展动力;要突出重点,集中力量攻坚,力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。厦门作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,应着重在两岸交流合作的产业、贸易、文化、金融、直接往来等方面率先试验,配套推进区域合作、行政管理、对外开放等支撑体系创新,构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。泉州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,应依托民间资本优势,着力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,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。

在对外开放方面,尽管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,我们仍然要把开放的大门敞得更大,步子迈得更快,空间拓展得更广阔。“一带一路”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,而我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,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,也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。我们要发挥优势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坚持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结合,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,努力把福建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和实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要枢纽,展现崭新的开放形象。

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,渊源深厚,对台优势独特。多年来,我省大胆先行先试,两岸交流合作的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前列,交流合作硕果累累。我们要以“两岸一家亲”理念,深化闽台经济和产业合作,扩大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等深度对接,热络民间交流与文化交流,推动闽台融合发展。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率先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要突出对台合作主线,围绕“新兴产业区、高端服务区、生活宜居区”的目标定位,保护好岛上原有的田园风光、山水原生态、文化风貌,真正把平潭建成两岸同胞合作建设、先行先试、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。

改革开放是建设新福建的必由之路。在新的征途上,我们唯有勇于担当,敢为人先,敢闯敢试,才能攻坚克难,闯关夺隘,再铸发展新辉煌。

 

 

 

 

日期:[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]

-- 要闻 --

版次:[ 01 ]

 

 

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

——五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习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。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,多样性特点突出,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,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,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,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,在建设新农村上迈上新步伐。这一重要讲话精神,为我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与城市发展相比,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,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,也是难点。建设新福建,离不开农村的繁荣发展。而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则是实现农村繁荣发展的“牛鼻子”。特色现代农业,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、先进生产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,利用独特的农业资源,生产特色农产品,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,大有潜力,大有可为。通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,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;可以促进农民增收,带动新农村建设,让农民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;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,壮大农业实力。因此,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牵动“三农”工作全局,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。

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应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。我省粮食自给率只有40%,这个份额不能再少了。我们要通过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,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;严格保护耕地,稳定粮食种植面积;大力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等“五新”技术,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,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的潜力不断释放出来。

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对于人多地少,在规模经营、机械化生产上比不上耕地大省的福建来说,应当发挥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、闽台农业合作密切等优势,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,以特致胜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,调整优化种植结构,加大特色农业的比重;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台湾农民创业园、福建农民创业园等“一区两园”建设,完善农业生产设施,推广先进技术、设备,提高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水平;深化闽台农业合作,继续引进、吸收台湾的农业人才、技术、品种,提高特色农业的品牌化、规模化和科技化。

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体制机制创新是活力之源。我省农村综合改革历来走在全国前列,创造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、南平机制等宝贵经验。建设特色现代农业,要发挥改革创新的传统,深化农村综合改革,引导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,实现适度规模经营;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,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;加快推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,鼓励发展家庭农场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通过改革创新,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,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
插上“特色”、“现代”一双翅膀,我省农业必将展翅高飞,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、效益低下的局面,使农业成为优质、高效、绿色的产业,带动“三农”工作全面发展,为建设新福建夯实基础。

 

 

日期:[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]

-- 要闻 --

版次:[ 01 ]

 

 

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

——六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习总书记在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中,要求我们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,扎实做好教育、就业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各项工作。

加快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,努力建设新福建,说到底,就是为了造福百姓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。因此,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,是努力建设新福建的根本目的。换言之,建设新福建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,民生改善了,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,就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才智,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建设新福建的火热实践中。

大力推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、就业等民生事业更上一层楼,缩小城乡之间、区域之间、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,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义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崇文重教的传统,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统筹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,努力促进教育公平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,建立健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,促进高校毕业生、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。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、贫困地区、困难群体倾斜,形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服务体系,使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果实。

织好基本民生的安全保障网,要有尽力而为的负责态度和量力而行的务实精神。因为民生事关群众生活方方面面,而我们的人力、财力和物力又是有限的,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与各地的发展水平、现实条件相适应的目标,分类分层次保障和改善民生,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、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民生领域的同时,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需而政府又有能力解决的项目。必须保住底线,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,解除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;严守中线,对多数正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过渡的群众,保持相关投入的力度,保持现有一系列民生利好政策措施的稳定性,确保群众生活水平、福利水平不下降,力争稳中有升。

贫困地区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,也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着力点。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,完善苏区老区振兴发展政策,探索山海协作、互补共赢的新机制。为此,需要我们通过领导联系、山海协作、对口帮扶,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,积极探索符合实际、富有特色、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;摸清贫困底数和扶贫对象,找准贫困原因,分类指导、对症下药,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,引导扶贫项目、资金、力量精确“滴灌”,确保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,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,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。

建设新福建,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;对新福建的美好愿景,群众也寄予更高的期待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的轨道,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,努力增进群众福祉,让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建设新福建所带来的幸福和欢乐。

 

日期:[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]

-- 要闻 --

版次:[ 01 ]

 

 

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

——七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

习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,持续深入改进作风,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,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。我们要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,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。

党员干部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,其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关乎人心向背,影响事业成败。近年来,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,我省党风政风为之一新,民心为之一振,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,全省发展势头良好。当前,建设新福建,目标宏伟,任务艰巨,赋予我省干部群众更大的责任,因而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这,意味着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松懈,还需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力度,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,让干部群众团结一心、共同奋斗,为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。

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一条主线。一段时期以来,我省整治“四风”力度不断加大,成效相当显著。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,如果管一阵放一阵、严一阵松一阵,遏制力量小于反弹力量,各种歪风邪气容易死灰复燃。作风建设贵在从严、从实,不折不扣落实整改方案,一条一条兑现整改承诺,做到一丝不苟、严防死守。作风建设重在抓早、抓小,有病马上治,决不能讳疾忌医、养痈遗患。作风建设功在抓常、抓长,建立长效机制,以锲而不舍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,步步为营、久久为功。只有如此,方能标本兼治,令观望者不再犹豫,让侥幸者抛却幻想,使投机者失去市场。

从严治党既从治理“四风”起步,也从治理“四风”延伸。从严治党,关键是要从严治吏。一手抓党性和道德教育,拧紧思想总开关,补足精神之钙,确保党员干部精神上不跑冒滴漏;另一手抓党内政治生活,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,严明党的各项组织纪律,强化各方面监督力度,做到不漏人、不缺项、不掉链。作为从严治党的第一责任人,各单位一把手应当切实增强责任意识,一级一级落实责任、一层一层传导压力,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。

反腐败是从严治党的永恒课题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勾勒了依法治国的蓝图,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指明了方向。党员领导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、不想腐,根本要靠制度和法治。一方面,坚持有腐必反、有贪必肃,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;另一方面,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,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,不留暗门、不开天窗,让党纪国法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。

清正廉洁、遵纪守法是为官底线,“在其位谋其政”也是起码要求。眼下,少数党员干部奉行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的庸俗哲学,廉而不勤,贪图安稳,疲疲沓沓混日子。为官不为、懒官懒政的不良现象,贻误了事业,挫伤了民心,其危害不亚于贪污腐败。对此,必须严肃问责,加以纠正。治本之策则在于树立科学的用人导向,真正做到能者上、庸者下,让干实事、勇担当、敢作为成为党员干部的共识与行动。

风清则气正,气正则心齐,心齐则事成。面对发展之所需、责任之所系、群众之所盼,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以“三严三实”为修身之本、为政之道、成事之要,从自己做起、从现在做起,以作风建设和廉政勤政的新成效,树好党员干部的新形象,以此汇聚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正能量,为建设机制活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新福建贡献力量。